Search


《Manaslu心得---缺少的高度適應 上篇》

就覺得自己在台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Manaslu心得---缺少的高度適應 上篇》

就覺得自己在台灣該多接那麼一點工作,因此我晚出發,也比隊友們晚了半個月的時間抵達大本營。基本上這個時間,在大本營所有準備攀登Manasly的攀登者,都早就完成拉練,等待最後登頂時間了。

高海拔的攀登,除了緩慢的上升至大本營以外,更高海拔開始,需要來回拉練的適應。

例如花個四五天或一週以上時間,緩慢上升至大本營。再由大本營開始,前進的第一營(睡或不睡都可能)後返回。修整幾天後,再度從大本營出發,睡第一營、睡第二營…然後看每個人的情況,前進第三營返回。

由這樣高高低低的循環,讓身體登高適應高海拔,並且在較低的海拔讓身體修復。已準備最後登到最高海拔的身體狀態,也降低高山症的風險。

一般來說拉練過後的體能表現會很明顯的提升。我第一次使用這樣的方式拉練是在慕士塔格峰的時候,第一次走到C1用不喘但稍微提醒一下的速度前進,四個半小時抵達,當時已經覺得是身體可負擔的較快速度了。
沒想到第二次為了拿遺留的水壺再度上C1,輕松前進確只用了三個小時多,身體確比第一趟覺得輕松。由此可見適應行程對攀登的重要。且快速上升高度如果產生腦水腫或肺水腫,在大本營以下海拔就足以致命,不要説在如此高度了。

因此雖然我晚抵達大本營,我可不敢抱著不適應的想法。並且我還與LAKPA討論,這一座山是我比較有機會嘗試無氧攀登成功的山,如果要嘗試,最好是能夠讓我適應到C3海拔6700m的地方睡一天。

誰知人算不如天算,我9/19用直升機飛往SAMA GON(海拔3500m,對我來說三千多的海拔是的確還不用適應,因為在台灣也時常處在這樣的海拔)。
9/20號徒步抵達大本營,打從抵達開始,大雪就一直從天而降,在海拔4700的大本營,這雪還不是乾雪,濕的煩人。連續三天降雪量驚人,我有很好的理由待在大本營休息,無法開始拉練。

本來時間就緊湊的我,損失了更多拉練的機會。每一天等待登頂的大家討論著天氣,這一頭雪下到23號才停,但峰頂好最天氣的窗口在27、28兩天29號算是小起風但登頂的話還行,30號之後就開始真的起風了,一直到10/5都還沒看到適合的天氣。

27號登頂的話,依照每一個營都住的標準行程,23號雪剛停就要出發。撇除我,所有隊員早就蓄勢待發,但常謂「大雪三日不行軍」,這麽大的雪才剛下完,正是雪崩的高危險時期。其實光是待在大本營就可以聽見雪崩的聲音一個接一個。當然這種雪崩都是小規模的粉雪,還不是那種雪板整層的崩落,但C2以上路線若有雪崩,危險還是在。因此Lakpa希望我們盡可能晚出發,待這幾天的不穩定積雪漸漸趨於穩定。

23號雪停後,我只能在附近走走當做拉練,24號再一天的好好休息準備,25號就得跟隊伍一起出發。畢竟如果這一趟不掌握,看接下來的天氣,我可能就此等不到登頂的機會了。

對高度的適應,在海拔不到五千的大本營,我是感受不到任何感覺。但上去之後呢?一口氣拔升要到八千米的地方,心理還是有點擔憂。能做的就只有吃好睡好儲備自己。

(圖一、二 Manaslu大本營。
圖三 從SamaGon走到大本營的路上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出版書籍:《攀向沒有頂點的山》 任何工作邀約,請洽彥恩國際經紀 商業?
View all posts